标签
看的时候就不断的有标签从电影中蹦出来,开局就在生活窘迫了还不忘歧视黑人工人奠定了电影的主体,后面的黑人旅行手册也说明了为什么电影叫绿皮书。在一路讲述美国南部黑人歧视的同时,还揭开了同性恋、孤独者的标签。
不过结局黑人酒吧和再次呼应的警车都暖心。博士最后独自开车我甚至以为继续暖心主动去找另一个兄弟过节了。
看完想起去年的水形物语,同样是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,同样是许多的话题标签集一身,被歧视的男同丈夫,不完整婚姻的残疾人妻子,虐待动物?的长官,还有人兽。标签过多电影看的已经开始变的魔幻起来了。
消费标签
然后每次看完这些电影,看国内一些论坛公众号,总是觉得味道怪怪。似乎只要无脑捧、懂、推女权、同性,就是正确,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,让我感觉到一丝咪蒙的气息。
没办法互联网的内容消费看似是用户消费内容,实则早已变为消费用户注意力。谁能抓住用户的眼球时间点击留存,谁就会胜利。这场竞争从一开始的标题党,到后面今日头条的算法推新闻越看越好看,到头条把这种算法用在了抖音上推短视频(我认为说其是21世纪的电子鸦片都不为过),到咪蒙一类公号的诞生,通过卖焦虑或特立独行的观点吸引用户。然而这一切就像市场经济一样的无法干预自由发展
以至于许多老用户,开始回归rss订阅,放下新闻推荐算法,不让算法限制自己的视线。现在无论是购物、广告、音乐、新闻、视频都早已充满了推荐算法,算法的对与错你我现在都无法定义,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做个不挑食的好宝宝。
消费的套路
看完老美回头看看国内,近两年陆续开始出现一些现象级的电影,感觉无非两类,热点爱国、讲事件故事。爱国的战狼红海,讲故事的药神。
不知道是不是电影看多了,这些思考让我有种被套路着消费着的感觉。厂家按着这些套路拍电影,大家都按着套路喜欢给高分。
最政治正确
同时豆瓣看到一条短评:
“如果我不够黑人,也不够白人,又或不够男人,那请你告诉我,托尼,那我到底算是什么人?!”——恭喜,你是最政治正确的人。
从一开始的女权,到同性,黑人,似乎只要反歧视,就高人一等,反的越多越中性越清高。最终得出这样的一种最政治正确的人。似乎十分可笑。
再引一句豆瓣的影评
这部电影也算是给了白人一个小小的抱怨机会吧。不是每个白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,也不是每个白人都要活得道貌岸然。我生长在一个小环境里,我没见过很多和我不一样的人,我只见过吃炸鸡的黑人,我觉得你看起来就是一个喜欢吃炸鸡的人才买了炸鸡,你能不能也理解一下我的见识短浅和心直口快。
是黑人过于矫情?还是发表反歧视的人过于自诩清高?还是歧视者过于无知。我们都无从得知,这一切都是相对的,只是看你在何种视角,来看这个世界。
当然
这是一部好电影,看的很舒服,喜欢托尼。